周采研究课题(2008.9)

时间: 2009-06-30

 

研究课题:美国教育史学史研究

 

本课题将研究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下半期约100年的美国教育史学史。

 

   本课题申报人根据自己的前提研究认为,美国教育史学的的发展经历了创立与嬗变两个主要阶段。1919年卡伯莱(ECubberley)美国公立教育》的问世是美国传统教育史学范型确立的标志。1960年,贝林(BBailyn)发表《美国社会形成中的教育》,抨击了卡伯莱模式,被视为美国“新”教育史学的宣言书,拉开了20世纪后半期美国教育史学变革的序幕。此后,美国教育史学的变革沿着两条路线进行:一是以贝林和克雷明(LCremin)为代表的温和路线,二是以凯茨(MKatz)和斯普林(JSpring)等为代表的激进路线。当代美国教育史学的多元化发展已成趋势。

 

1、 美国教育史学的创立

 

   美国教育史学创立的过程大致经历了萌芽(17世纪末至独立战争)、准备(独立战争以后至南北战争)、创立(南北战争以后至20世纪初)和确立(20世纪初至60年代)四个阶段。一般把“殖民地时期”视为美国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美国最早的教育编年史是哈特韦尔(HHartwell)、布莱尔(JBlair)和奇尔顿(EChilton)合著的《弗吉尼亚目前情形和学院》(1727)。独立战争至南北战争是美国教育史学的准备时期,欧洲教育考察热、巴德纳的《美国教育杂志》及教育部个各州的教育年鉴及报告与这种准备密切相关。19世纪美国前往欧洲各国留学和考察教育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的报告为教育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美国教育史学的开山祖是与巴纳德(HBarnard)。

 

南北战争以后,历史学的专业化带动了教育史学专业化;美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尤其是教育专业化及师范教育的发展成为美国教育史学发展的直接推动力。19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史成为教师教育的主干课程。20世纪初,美国教育史研究中心由霍普金斯大学转到哥伦比亚大学。1889年,由布恩(RGBoone)撰写的第一本美国教育史教科书《美国教育》问世。第二本是德克斯特(EDexter)的《美国教育史》(1904)。19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了一批州教育史学著作,较为著名的有:威克沙姆(JWickersham)的《宾夕法尼亚教育史》(1886)、马丁(GMartin)的《麻萨诸塞公立学校制度的发展》(1894)、赫伯特.亚当斯主编的36卷本的《美国教育史丛书》(1888-1903)。梅奥(RMayo)构建了美国教育史学的传统模式。孟禄(PMonroe)和卡伯莱师徒二人为美国教育史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代表作品有:孟禄的《教育史教科书》(1905)、《教育百科全书》(1919)和《美国公立学校制度的建立》(1940);卡伯莱的《美国公立教育》(1919)标志着美国传统教育史学范型——美国公立教育史诗的确立。

 

2、  对美国传统教育史学的修正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出现了修正传统教育史学的两条不同的路线。一是以贝林和克雷明为代表的温和派,二是以凯茨等为代表的激进派温和派试图通过对于教育的重新定义来扩展美国教育史的研究范围并相应地改进研究方法,揭示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激进教育史学派则试图从根本上否定美国公立教育的合理性,但也继承了传统派对学校教育的关注,逐渐成为倡导修正史学的主力。该派的代表人物凯茨的《早期学校改革的嘲弄》(1968)被视为激进派教育史学的宣言书。

 

3、 当代美国教育史学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当代美国的教育史学界一直注意反思战后的美国教育史研究。1990年,美国教育史学会主席N·海纳(NHiner)撰文回顾了194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史学发展的历史,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史学所经受的洗礼,充分肯定了克雷明在开创美国教育史研究国际化(向国外学者开放)和开放化(同时向专业的和非专业研究者开放)新格局方面所作的贡献。多元文化教育史成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1991年,美国《教育史季刊》组织了一个题为《理解20世纪的美国教育》的笔谈,主要是围绕P·法斯(PFass)的新作《少数民族和美国教育的转变》进行了专题讨论。当今,美国教育史学发展的多元化已成定局。一方面,对学校教育感兴趣的人们继续从事制度化教育发展的历史研究,而这一派中既有保守传统流派也有激进的各种派别。另一方面,研究“大教育”史学的流派,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史学流派、少数民族教育(尤其是研究黑人教育)史学流派、女性主义教育史学流派和多元主义教育史学流派等等,都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选取不同的史料并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美国教育史学提出自己的解读或阐释。

 

  (二)预计突破的主要难题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难题有:

 

首先是美国方面尚无一本相关系统著作可供借鉴,这无疑会使本研究有较大难度,但同时也会使本研究更具有开拓性意义。

 

其次,本研究课题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大、教育史家多,应该如何简明扼要、清晰地梳理出美国教育史学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而又不至于记流水账,并达到一定理论高度和学术水准,这也将是摆在本课题研究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再次,作为一种跨文化的研究,本课题研究者在检索、收集英文原文资料方面将会面临诸多困难,不仅会使研究者们付出许多辛勤的劳动,更需要相关研究经费的支撑。

 

最后,本课题将对研究者的教育理论功底和史学理论功底(尤其是西方史学和美国史学和西方史学理论等)有较高要求。本课题申报人认为,有自己前期的研究作为基础,本课题组将有信心克服上述困难,并进而使本课题研究在国内乃至世界的相关领域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准。

 

(三)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教育史学史是一种学科史,属于专业性的学术史。因此,它的研究方法也同于其他学科门类的学术史,如西方史学史和中国史学史等。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教育史学自己的特殊性。本课题申报人认为,研究美国教育史学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深入研究美国教育史家的教育史学思想,它包括教育史家对教育发展进程的认识(教育史观),也包括他们对教育史学自身的认识(狭义的教育史学理论)。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教育史家的史学思想,因为这种思想或为一个教育史学流派奠基,或创立了某种教育史学新范型,如美国传统教育史学代表卡伯莱的进步教育史观和克雷明的教育生态史观,都曾为创立美国教育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在美国教育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应注意美国教育史家所处的时代与历史环境,研究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背景。从美国教育史学史上的一些著名教育史家的情况来看,他们的教育史学思想的产生和演变都与当时美国社会的转型、教育的变革以及历史学发展的状况等密切相关,并代表着当时美国教育史学乃至国际教育史学发展的走向或趋势。例如温和修正派代表人物克雷明的教育史学思想就折射出是当时美国公立学校教育面临挑战以及美国乃至世界“教育”观念所发生的变革。

 

第三,应关注美国教育史学史上有代表性的重要的教育史学流派,特别是那些体现某一时代教育史学发展潮流与方向的教育史学流派,因为一个教育史学流派的发展史,往往能折射出时代的风尚,反映教育发展的重要转折,从中透视当时政治、经济等社会变化,并可以发现美国文化的流变。例如,在卡伯莱那个时代,在当时的美国时代背景下,进步史学(强调两个对立的派别的冲突和斗争)对当时美国的教育史学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进步教育史学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第四,本课题研究者应有一种正确的教育史观的指引,对我们而言,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基本指导,同时也要关注国际教育史学发展的走向,更好地吸收与借鉴美国教育史学,避免或一概排斥或盲目崇拜的两个极端,逐渐树立起中国学者自己的主体意识,构建起中国学者对美国教育史学史的宏观阐释框架。

 

第五,本研究将尝试新的教育史学研究方法。从结构上分析教育史学,一般认为其有两种基本形态:线性教育史学(a unidimensional history of education)和多维教育史学(a multidimensional history of education)。所谓线性教育史学,就是把教育史问题当成线性问题去解决,即把一种因素对其效果的影响作为成比的、直线发展和狭窄的事件联结型的历史学,即主张用事件,实际上是以大教育家的生平事迹说明教育历史发展进程。这种叙事模式的一大缺陷是回避理论问题,并不能从历史背景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立体研究。多维教育史学则强调“整体”、“综合”、“结构”和“分析”。随着教育史研究领域的不断开放,研究人员成分的变化,教育史研究方法总体上有向社会史和文化史大步靠拢的趋势。20世纪60-70年代,教育史领域出现了范式转换,传统教育史范式已被社会史范式所取代。

 

    具体说来,本研究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将宏观研究(美国教育史学的总体情况的研究)和微观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史学以及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的结合起来;2、重视教育史学理论研究与教育史学实证研究的结合;3、注重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尝试借鉴社会科学的各种新方法;4、在历史学编纂方法上,既重视传统的编年的、叙事的方法的继承和发扬,也提倡新史学比较注意加强问题意识,鼓励问题取向的研究方法。

最新动态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上海路162号(上海路与北京西路交叉口)

版权所有:SUNBET·申博(中国区)官方网站-Official Website

域名编号为苏ICP备10085945-1号南信备606号

Copyright ©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Nanji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Chinese and American Studies. All Right Reserved.